李氏的由来
李安镇
姓李的台湾人士,追本溯源,其祖先不是来自陇西,就是来自赵郡。
陇西,现在是甘肃省的别称,其得名的历史已经有了差不多两千年。汉代统一天下之后,废除过去的封建制度,改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把整个版图分划成为许多的郡和县。陇西,便是当时所设置的一个郡,包括现在甘肃省东南部的一大片地方。
赵郡,则始置于南北朝的后魏之时,后来曾经数度改名,像陏朝的改称乐州,唐朝的改称赵州,宋朝的改称庆源府等。现在,这个地方属于河北省,过去赵郡的范围,也就是以现在赵县为中心的广大领域。
自古以来,陇西和赵郡一向都是我国李氏家族的发展根基地,他们的子孙以这两个中方为中心,逐步向全国的其他地区播迁和繁衍,后来越分越广,渐行渐远,终于形成了唐代大诗人所说的:「我李百万业,柯条偏中州」的无比盛况。
清代大学者朱彝尊,在其所写的一项「李氏族谱序」中,就明白指出了这种情形,他说:「李氏,望陇西,其次赵。陇西元系兴唐,本支日紧,定着房三十有九,而赵郡亦有南、东、西三组之别,定着六房,族最大,出张、王、刘、赵之上。」
这段文字固然说明了李氏家族的上主要繁衍中心是在陇西与赵郡,同时也明白地指出这个家族自古以来的人多势众。
实际上,李氏在整个中华民族中的人多势众,不必到远处去找证据,眼前的台湾,便是具体的例子-在台湾岛上,李氏是全省的第五大姓,姓李的台湾人,占有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强。
李氏在台湾的兴隆,从台湾省文献会的一项统计数字,更可以显示-民国四十二、三年之际,在该会所调查的八十二万八千八百零四户人口之中,姓李的人家就多达四万零七百一十五户。更难能可贵的是,从本省李氏世代所相傅的堂号中,可以知道这么多的李姓台湾人之中,几乎全都是陇西李氏或赵郡李氏的后裔。
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即然是我国李氏家族中的两大主流,那么,两者在血缘上是不是有什么不同;他们究竟能不能算是同父所出的一家人?
目前享誉国际的我国考古学家李济博士,曾经为这个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他认为,这两支李氏,最初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后来由于播迁的方向不同,才会分别在两个地方发展开县,使得一个家族有了两个繁衍中心。
依照李济博士的考证,李氏最初是发祥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到了公元前百年的周赧王之时,才分支成为两家,一家移居于现在的甘肃,一家迁到了现在的河北,然后分别在当地创立了稳固的基业。李博士并且认为,在历史上的唐代,也就是陇西李家的子弟当上了中国的天子以前,李氏家族的活动范围,仍限于长江以北的地区,当时,陇西的李氏已经从甘肃分衍到了现在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赵郡李氏的子孙,亦已遍布于东北、河南、陕西、湖北及其他各省。
天下的李氏,不是箇「陇西堂」的子弟,抑是「赵郡」的后裔,即然最初是系出一源,则他们的源头何在?
关于李氏的来源,有一段饶富趣味的经过-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末代君主纣王为非作歹,多行不义,朝廷上许多忠直的大臣都动辄得咎,每人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当时,有一位叫作理征的大臣,不幸也因直谏得罪了暴君,理征的儿子理利贞,恐被斩草除根,就逃难到一处伊侯之墟,躲了好一阵子。这个避难所,即然名之为墟,可想而知是一片荒凉,根本找不到裹腹的东西,不得已,理利贞只好采摘树上的果子来充饥,保全了性命。当时,理利贞也许根本不知道所吃的究竟是什么果实,所以称之为「木子」,后来,理利贞幸而脱难,为了对「木子」表示感激之意,干脆就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为由「木」、「子」两个字所拼成的李氏了。
李氏的得姓始祖是三千一百多年前时理利贞,那么,理利贞的身世源流又是怎样的?原来,在上古圣君唐尧的时候,理利贞的祖先咎繇,曾经担任理官,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官,当时,「以官为民」的风气初开,所以咎繇就首先以宫名为氏而姓了理。这位咎繇,是女华的儿子,女华又是大业之子,大业,则是颛琐帝高阳氏的嫡子。像这样一步步往上推溯,我国的李氏家族,显而易见正是源自四千多年前的颛琐帝,毫无疑问是最为正统的黄帝子孙。
有关木、子「李」的由来,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帝颛琐高阳之后裔,颛琐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理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封,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
不过,过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氏的得姓始祖,是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孔子问过礼的老子李耳,由于李耳的先祖曾经担任过理官,古代理、李二字相通,所以他才姓为李,这就是「姓氏考略」一书所说的:「一云,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
「姓氏考略」的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人相信,因为,在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李姓古人,便是「道德经」五千言的作者李耳。
好在,李氏的出处,不箇是颛顼帝也好,老子李耳也好,都丝毫无损于他们身为黄帝子孙的荣耀,因此,长久以来,这两种说法一直都被兼容并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而创造这项光辉的,便是来自陇西的李氏。目前在台湾岛上的一部份李姓人家,如果有宗整的族谱可稽,当可发现自己正是出身于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皇帝,具有极为高贵的血统。
正由于大唐的威赫声势,李氏,当时也成为了最崇高的一个姓氏,大唐的皇帝们,每每喜欢拿自己的姓氏赐给有功的大臣,像「略史」书上就记载说:「徐氏、邵氏、安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金利氏、朱邪氏、董氏、罗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
这样一来,原本就已经够庞大的李氏家族,固然是锦上添花,阵容又壮大了不少,不过,却也给他们的后人带来了若干困扰,因为,有这么多的外姓参加了李氏的行列,其中有一部份还是外族,则李氏祖孙要想明自己的真正身世源流,很显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唐朝以前,根据李济博士的考证,李氏家族的活动范围,仍然是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到了陇西李氏成为中国的天子,李氏的子孙才随着大唐声威的远播,遍布于全国各地。
李氏的到达福建开基,依照「漳州府志」的记载,是唐高宗总章二年的事。当时,福建的泉、潮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遣元州固始人陈政总领岭南的军事,陈政的麾下,有偏裨一百三十二员随之入闽,其中便有姓李的人。后来,陈政的儿子陈元光开辟漳州,也有一位固始人李伯瑶,以平定蛮獠三十六寨,战功推为第一而为人所知。
这位来自河南的李伯瑶,一般都相信,便是头一个在闽南开基的李氏始祖。据说,他的子孙散处于龙溪、漳浦诸地,一直到今天,福建、广东、乃至台湾的李氏,有很多都是他的后裔呢。
大唐皇朝由盛而衰,长时期的宦官弄权和藩鐄尾大不掉,终于演成了后来的五代十国。当五代初朝许多外来的胡人纷纷入据中原的时候,许多不甘受异族统治的中原人氏,都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当时,在庞大的南迁行列中,便有大批姓李的人,其中有布衣的老百姓,也有大唐宗室的贵胃。于是,李氏在南方的另一番盛况,就自此开始了。
李氏先人于五代时期涌入福建的情形,他们的族谱上都不乏记载,譬如:「台北县李氏族谱」指出:「先世元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崇正系谱」指出:「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齓,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不避鄉」;「台北县李氏族谱兑山李氏系谱」也指出:「其先住居河南光州固始,五季随王潮入闽。」
像这样的文献,不胜枚举,当时李氏大量涌入福建的情形,据此固然不难想见,而后人也不难明了,为什么李氏家族会在南方的福建地区如此的势势壮大,这种盛况,甚至延长到了一海相隔的台湾!
自五代以后,自中原渡江而至闽粤一带开创新天地的李氏,仍然络绎不绝,「台北县李氏族谱」所辑「景仙李氏系谱」所说的:「宋邵武李网之后,再三世而迁泉州之安溪」,以及「燕栖李氏系谱」所说的「先为燕人,宋、元间,宦于泉州,而家于闽。」
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知道本省景仙派的李氏,正是宋朝名宦李纲的后裔。
广东的李氏,也是从福建搬迁过去的,时间大致是在宋、元之际。这一点,有以下的两项文献可资证明兴梅「源远李氏谱抄」:「宋季,李孟今生李珠今,移居石壁鄕居住郡邵武大源地方。生五子:金、木、水、火、土,德为讳。金、水、土德三公,仍居本处。惟木德、火德,移居潮州。」
梅县「雁洋李氏族谱」附「祭祖考由茔祝文」:「惟我始祖,福宁(今福建霞浦县)人民,由闽入程(卽今梅县),传历多世。溯自元朝,小葬斯地,清初捍探,金骸失去......。」
广东的李氏,是分自福建,台湾的李氏,则来自闽、粤,而福建的李氏,又是从遥远的河北和甘肃辗转播迁而来。十分显然,天下姓李的中国人,原本就是一家人啊!
三百多年前,由于在闽粤二地的本支繁盛,李氏的先人是很早就渡海而来在台湾岛上开基的,以下,便是有关的记录。
永历年间:十八年,有原籍龙溪的明末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居于承天府永康里,卒葬新昌里;廿二年,有平和人李达,入室大棣榔西堡潭仔墘庄;廿八年,有渔夫李奇移住高雄捕鱼,并建妈祖宫;卅七年,有担任淡水通事的李沧,获准往卑南觅(今台东)采金,途阻于番而罢;此外,另有一位来自福建院前鄉的李某,死后葬于台南市大东门外虎尾寮坟地。
康熙年间:廿四年,有管事李婴入垦唐仔草堡;廿九年,有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卅二年,有闽人李云龙入垦今台南学屮鄉;六十年,有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朱一贵有功;末年,有粤人李贞镐入室哆囉嘓堡前大埔庄;此外,龙溪商人李元,亦于这段时期移居台南市,并开设「李胜兴糖」糖厂。
此后,出现于台湾各地的李姓先民更多了,计有雍正九年居于彰化阿东社附近时号箱入氏季伯寿;雍正末年入垦苗栗宛里的李某;嘉庆初年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的李某;嘉兴十七年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的李某;嘉庆廿三年开井子脚新盐田的李某;道光七年入垦奇莱荒埔的李合吉.....等等。据说,多年来分布于台北县境内各地的李姓人家,绝大多数都是燕楼李氏的后裔,换言之,他们的祖先,是于宋、元之际自河北南迁到福建泉州,然后才渡海来台的。
在台湾,李氏家族以台南和台北两地最为旺盛,根据台湾省文献会于民国四十二、三年之际的调查,当时在全省的四万多户李姓人家之中,台南县有八千多户,台北县有将近七千户。其次,则为嘉义县的四千多户、南投县的二千八百多户、彰化县的二千八百多户、新竹县的二千一百多户、苗栗县的将近二千户、台中县的八百多户、宜兰县的六百多户、屏东县的四百多户、澎湖县的四百多户,以及花莲县的三百多户。
以人口密集的省辖市而言,则以基隆市的李氏最多,台南市和台北市次之,台中、高雄二市又次之。
台湾的李氏家族,也可以从他们祖传的昭穆,探讨出自己的源流。本省李氏的昭穆,大致有以下数项:
南安二七都支派:文士享昭资亭植宗功祖德典荣敦敎承绍依绵世业奕代书香泽长存。
同安连厝保支派:定景迪纯益世宜克建伯君国荣鼎臣龙懋贻宗永魁名光前后元勋裕仲坤。
安溪支派:染孙昭孝悌法袒祥悲前。
同安仁德支派:段伯侯公夫士孝,良芳文章永世懿德常怀,家声可继。
诏安二都支派:先公原上客义求昭祖德寓句梓垂青修纪迪,天经世胄因方衍文灿高增第昆谋应日新移光集后祯。
南邑支派:文大振家声功成昭模纪亦世永傅芳子孙贤请美。
同安支派:智仲子汝克光普庆释子惟彬孟尔段伯侯今夫士孝,身芳文章永世惩德尚怀。
传世开基。轩弼拔佰头若干如中实大肇衍宜尔君子长发其祥垂裕来慈。
“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
不能预知明天,但可过好今天。”